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78篇
  免费   5281篇
  国内免费   5889篇
林业   5043篇
农学   3803篇
基础科学   3271篇
  7026篇
综合类   35197篇
农作物   5227篇
水产渔业   2672篇
畜牧兽医   11338篇
园艺   5010篇
植物保护   3261篇
  2024年   286篇
  2023年   1428篇
  2022年   3497篇
  2021年   3183篇
  2020年   3062篇
  2019年   2818篇
  2018年   2110篇
  2017年   3599篇
  2016年   2253篇
  2015年   3540篇
  2014年   3626篇
  2013年   4473篇
  2012年   6165篇
  2011年   6363篇
  2010年   5965篇
  2009年   5056篇
  2008年   5165篇
  2007年   4856篇
  2006年   3929篇
  2005年   3119篇
  2004年   1954篇
  2003年   1250篇
  2002年   1234篇
  2001年   1160篇
  2000年   1026篇
  1999年   38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4篇
  1955年   1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为探究江西省引种省外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适应性与特征特性,从中筛选出适宜推广种植的茶树良种.[方法]以25份省外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为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含量、抗逆性和制茶品质等15项性状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性状指标的贡献度与相关性,最终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引种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15项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08%~57.20%,其中13项在10%以上,表明所引进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在江西省的适应性差异性较大,其中生长势、EGC、耐旱性、耐旱性最大,发芽密度、一芽二叶百芽质量、一芽一叶期、总游离氨基酸、EC、ECG、EGCG次之,水浸出物和绿茶品质得分最小;因子分析提取的5个主因子能够解释引种品种适应性的79.19%的信息,各性状对主因子均有相应的贡献,性状指标中生长势、发芽密度、耐寒性和耐旱性之间相关性较大,水浸出物、茶多酚、EGCG、EGC和一芽二叶百芽质量之间相关性较大,EGC、EC、咖啡碱和一芽一叶期之间相关性较大;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显示有11个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在0.7以上,综合评价最好,依次为浙农117、福鼎大白茶、浙农113、鄂茶1号、迎霜、湘波绿2号、浙农902、白毫早、名山白毫、玉笋和春雨1号,这些品种的制茶品质优良,生长势较强、产量较大,物候期早,化学成分含量优异和抗逆性较强;11份品种评价为中等;3份评价较差.[结论]灰色关联度法可应用于茶树引种品种的适应性评价,综合评价最好的11份茶树良种可以在实际生产中进一步推广种植,也可以作为茶树品种选育时的遗传亲本材料,评价中等和较差的应谨慎引种.  相似文献   
52.
[目的/意义]馆员能力建设构成了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重要内容,评价馆员的服务能力可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业务培训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通过梳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智慧环境下馆员能力的组成要素,论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论文将层次分析法和理想点法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结果/结论]论文开展的有益探索将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智慧馆员评价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3.
小球藻营养价值高,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丰富,其作为潜在的优质蛋白源,在饲料化应用方面的潜力巨大,可发展成为犊牛、生猪、黄颡鱼、仔鱼及锦鲤等的饲料.该文利用CNKI中国知网数据高级检索方法,对小球藻作为肉鸡、犊牛和生猪以及黄颡鱼、仔鱼和锦鲤等饲料化养殖应用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球藻作为水产饲料,一般添加量在1%左右,可在提供高蛋白的同时增强养殖产品免疫力,提高多种生长性能,使其产量、品质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而且有效增加了饲料利用率.作为畜禽饲料,一般添加量为1%~2%,在改善畜禽肠道,治疗维生素缺乏症并防治畜禽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另外,对小球藻饲料化应用技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的老井进行复查,发现多口井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存在大套的凝灰岩,对上述井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凝灰岩的岩性以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灰岩、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白云岩为主,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凝灰岩在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上均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明显的低纵波速度、高自然伽马特征,凝灰岩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均表现为波峰反射特征.为此,采用模型正演分析技术及波阻抗反演技术,首次对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凝灰岩的分布进行了地震预测:双鱼石构造-剑阁区块的北部地区凝灰岩分布最厚,南部减薄;双鱼石构造东部凝灰岩分布较厚,西部减薄,直至不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在川西北地区沉积了一套凝灰岩,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减薄;由于凝灰岩物性好,孔隙度高,可成为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勘探全新的后备领域,为川西北地区下一步新的勘探领域开发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5.
洛门镇位于武山县东部,总面积130.6km2,辖45村2社区,总人口12.5万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辖区内水资源丰富,渭河横穿东西,支流大南河纵贯南北,素有陇东南"旱码头"之称,是全国56个重点集镇之一,陇东南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洛门镇是武山蔬菜种植的核心区域,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蔬菜生产已成为洛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首要支柱产业.面对新形势、新机遇,为实现武山县"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国家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的目标,亟须对洛门镇蔬菜产业发展重新审视和定位,剖析近年来发展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和不足,探索和谋划相应的对策,以全面提升洛门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洛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6.
甘肃省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甘肃省2000—201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及气象数据,研究了甘肃省草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生长季草地NDVI整体水平较低但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030·(10a)-1,草地NDVI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20年间生长季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甘肃省草地的19.08%,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地生长季NDVI保持稳定,其中高寒草甸NDVI整体较高且稳定性较强;生长季草地NDVI受夏季降水量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主要促进了草地NDVI的增长。整体而言,甘肃省草地NDVI呈现增长趋势且稳定性较高,降水量对草地NDVI的影响较强。另外,生态工程也促进了草地NDVI增长,需长期实施。  相似文献   
57.
茶树——次生植物间作茶园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多样性的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我国茶园生境管理的长期性任务.为了更加科学地选择利用靶标植物而构建植物多样性生态茶园,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报道详细划分和定义了八种次生植物,主要包括影响农作物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伴生植物,影响农作物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驱避植物、屏障植物、诱集植物和指示植物,以及影响农作物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养虫植物、载体植物和栖境植物.于此基础之上,从影响茶园生态系统三级营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四种模式的茶树-次生植物间作茶园生态系统,讨论了次生植物多样性茶园生态系统构建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8.
为描述和捕捉热敏感流体空化的流动特性,文中对Zwart-Gerber-Belamri(ZGB)空化模型进行了热力学修正.通过将ZGB模型与修正的ZGB空化模型对液氮绕二维水翼空化流动的模拟结果与Hord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修正的ZGB空化模型对于热敏空化流动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更加吻合,特别是能够较好的预测水翼表面温度和压力的分布. 采用修正的ZGB空化模型对氟化酮绕NACA 0015三维水翼的空化流动进行研究,并将空腔脱落的演化过程与Kelly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模拟结果可以合理预测到试验过程中三维水翼附近空腔的脱落及其演化过程,进一步证明了修正的ZGB空化模型对于不同热敏流体的适用性.最后,对热敏流体空化周期性脱落的动态特征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结果表明:Ω的等值面与脱落的空腔形状相似,这表明脱落的空腔区域中呈现大规模的旋涡运动.空腔的生长脱落使水翼壁面产生明显的温降,B因子能够有效的预测腔内温降.  相似文献   
59.
Effects of sludge utilization on the mobility and phyt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oil-plant systems have attracted broa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municipal sludge compost(MSC) on the solubility and plant uptake of Cd, Ni, Cu, Zn and Pb in a soil-potato system to explore the mobility, potato plant uptake and enrichment of these five heavy metals in sierozem soils amended with MSC through a potato cultivation trial in Lanzhou University of China in 2014. Ridg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t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amended soils. Furthermore, CaCl_2, CH_3 COONH_4, CH_3COOH, 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cetic acid(DTPA) and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labile frac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the amended soi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SC c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fertility but also increase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content of sierozem soils.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and labile fraction proportions of heavy metal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MSC percentage in sierozem soils. In amended soils, Cd has the highest solubility and mobility while Ni has the lowest solubility and mobility among the five heavy metals. The MSC increas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root, stem, peel and tuber of the potato plant,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being much higher in the stem and root than in the peel and tuber. Among the five heavy metals, 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value of Cd is the highest, while that of Ni is the lowest. The complexing agent(DTPA and EDTA) extractable fractions of heavy metals are the highest in terms of phytoavailability. Soil properties(including organic matter, p H and DOC)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phyt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soil-potato systems, although the MSC may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t can also increase the risk of soils exposed to heavy metals.  相似文献   
60.
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体系,在众多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对微乳液体系制备方法的介绍,分析微乳液形成机理,以及微乳液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为日后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